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

言葉の壁


設計課的中間發表(Midterm Presentation)結束了。

東大的設計課是以スタジオ(Studio)的形式來進行,單就英文字面來說可能會有一點誤會,(其實跟日本很多外來語一樣,意思已經變了,這種外來語叫作「和製外来語」)不過簡單的說就是學期剛開始的時候,每個老師會在佈告欄上貼出自己出的題目和合格需求,基本上只有大四或者大學院的學生可以參加,有時候依照スタジオ屬性不同,甚至限制只有大學院才能參加。然後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挑選想要參加的スタジオ,原則上人數是沒有限制的,所以你會看到有的スタジオ只有兩個人參加,有的卻有十幾個人想參加。

我參加的當然是千葉學的スタジオ,連其他的題目都沒看就直接選了,雖然學姊說不一定要參加自己的老師的スタジオ,但是聽說千葉學很忙碌,如果再不參加老師的スタジオ,說不定過了一年老師都還不太知道我是誰......

參加千葉スタジオ的人總共有11人,包括我在內有兩名外國人,除了發題的那次外,每次來上課的人數都沒有滿過,有一次竟然還只有6個人來,大家好像也都很習以為常?記得以前翹設計課在成大是蠻嚴重的事情,在這裡到底人們對設計課的態度是如何我就不太清楚了。

昨天終於結束了設計課的中間發表(ちゅうかんはっぴょう),雖然學生各自參加自己有興趣的スタジオ,但是評圖的時候還是全部的人一起評,中間發表一個人的發表時間只有1分鐘,講評只有1.5分鐘,一分鐘聽起來很不可思議,但是老師們就靠這一分鐘決定你可不可以繼續設計課,(中間發表的時候會有selection,就是挑選可以進到期末發表的人,簡單的說,就是並非每個人都有「權利」可以繼續上設計課。)其實我覺得一分鐘並沒有甚麼不好,我一向對那種超愛用嘴巴解釋設計的類型的學生很反感,設計沒做甚麼,圖也沒畫甚麼,就靠一張嘴一直打嘴砲。建築設計的訓練不就是訓練學生用圖來表達設計嗎?所以以前上設計課的時候我從來都很懶得一點一點解釋自己的設計,(有些人真的可以巨細靡遺地解釋動線、每一個空間、每一個角度、每一條線)因為我覺得我的設計全部都在圖裡面了啊,圖就是我呈現設計的方式,為何還要一一解釋,設計圖不是建築專業共同的語言嗎?(不過顯然我這種任性的想法無法適應這個世界,在這個連建築專業的人都只喜歡看3D的時代)

回歸正題,在日本,發表時間一分鐘就真的是一分鐘,從不可思議的時程表可以看出來日本人在某種程度上的龜毛,評圖是從13:00開始,分成大概20組發表,中間在15:37分的時候會休息,然後每組發表開始的時間都是以分為單位,我那組發表開始時間是18:17分,在差不多王國台灣裡,這樣的評圖時間表算是一種奇景了,你也許會懷疑真的都按照時間來嗎?

我必須說最後還是delay了,但是一直到進行到2/3的時候,其實所有的發表都精準地按照時間表來進行,只是其中有一組因為是跟大連的大學合作的workshop,所以討論稍久,導致最後delay了。(話說電視節目表也都是 19:57分開始 這樣的時刻表)

一分鐘,加上一個人限制一張A1的簡報,我最後選擇用英文來發表,因為準備到最後實在沒有力氣再去跟我的日文奮戰了,一分鐘真的非常快,我在場外先自己寫了一次想要講的內容,隨便講都兩分多鐘,最後一直刪減一直刪減才剩下約一分鐘的內容,在台上講的時候,還是沒有講完。(一分鐘一到就會被趕下來)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且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表達你的設計,真的是非常困難的挑戰,最後我還是無法創造一個完整的氛圍。

提問的時候是依據每個人分配到的1.5分鐘,在每組的學生都發表完後一次講評,我們這組有四個人,分配到六分鐘的講評時間,大概因為我是外國學生,所以大概有四分鐘都花在問我問題上,雖然是用英文比日文順利,但是有時候我也聽不太清楚老師的英文,就這樣在相互都不太了解對方的情況下,就會出現"我覺得我的設計有作到,你卻說沒有人作"的情況,因為時間真的很短,我也沒甚麼機會多解釋,發表完有一種失落的感覺。但是這六分鐘中我有機會解釋自己的案子,還有另外一個女孩子也有被問問題,其他的兩個學生則是完全都沒有被提到,就這麼結束了,想想我也還算幸運的吧。

結束後,德國女孩對我說 Good job!
我說我不覺得自己作了good job,我覺得溝通上有困難。旁邊的新加坡女孩(英文很好)卻說我應該是今天外國學生中present最好的了,
"At least you defended yourself."

她們因為語言上的障礙(英文太好),從頭到尾都只能點點頭。
「言葉の壁」是日文中用來描述語言所造成的溝通障礙的詞,
這大概是我到日本兩個月間跟挫折最有關係的一個詞了。



※這篇文章原發表於2009051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